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全力以赴 为种业振兴蓄势赋能

时间:2024-06-19
来源: 中国中化

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关乎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强调要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作为农业领域的主力军,中国中化大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合力共建“南繁硅谷”,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良种技术研发,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中化力量。

中种南繁水稻育种基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水稻杂交取粉工作

共建“南繁硅谷”  共促种业振兴

南繁,是中国种子的“摇篮”,在这片26.8万亩的土地上,繁育出了中国70%以上的新品种。每年冬春,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来到南繁,进行种子繁育,加速育种过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时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2021年10月,中国中化下属中种集团总部迁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首家央企下属种业公司正式落户海南。三年来,中种集团积极投身“南繁硅谷”建设,持续助力打造海南种业创新高地。

2023年12月,先正达集团中国“南繁硅谷”产业集群入驻仪式

作为“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2月,中种集团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共同发起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通过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等相关机制,有效盘活企科优势资源,推动种业科研成果转化。经过1年多的精心组织实施,这些“揭榜挂帅”项目陆续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试验田内,一排排玉米实验材料迎阳生长,这些玉米新材料正是联合中种集团“揭榜挂帅”项目“玉米抗倒伏基因挖掘及种质创新”的科研成果之一。

联合“揭榜挂帅”项目能有效盘活企科优势资源,推动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传统的科研育种实验,从挖掘基因到在生产上进行实际效果验证,验证有效后再找企业去谈合作,最快需要5年。而中国农科院直接与中种集团合作,把找到的分子标记与中种集团的材料进行回交转育,缩短了一半的产业化育种时间。

“揭榜挂帅”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自中种集团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共计申请专利8项、受理品种权8个、已审定品种6个。

日前,中种集团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联合发布关于2024年度“揭榜挂帅”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助力行业践行产业科技理念,加强种业科技关键技术攻关,研究解决种子产业链技术创新难题,和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

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另一方面,中种集团积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集聚海南,赋能区域产业引擎。今年下半年,中国中化旗下9家战略性业务单元将集中入驻海南中种集团新总部大楼。

从前端育种研发到后端成果转化,中种集团集聚各类主体积极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这些战略业务将围绕科研创新、产业生态和行业赋能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融通带动种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让育种跑出“加速度”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而种业创新平台,则是好种子问世的“加速器”。

作为中种集团旗下重要研发平台,在杨凌技术中心,这里的育种科学家们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让育种跑出“加速度”,并为生物育种产业化做好积极准备。

杨凌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对回交转育流程中的玉米进行植株表型调查

杨凌技术中心于2019年9月启动建设,是中国中化下属先正达集团在陕西杨凌示范区投资建设的全球领先的商业化育种创新平台。

在传统育种模式下,育种大多靠“拆盲盒”,需要通过观察性状的田间表现,不断地筛选、组合,周期漫长,且充满偶然性。但在杨凌技术中心,育种专家通过分子检测技术,可以精准预测育种材料是否具备想要的性状,再经相较传统育种少得多的若干轮测试,最终选育出新品种。

杨凌技术中心的高通量分子检测平台,具有检测能力高、检测速度快等特点。该平台支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端到端”的技术支撑,已实现每年数千万数据检测通量,单日检测通量达数十万。

杨凌技术中心还打造了转育通量和速度国内领先的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平台,每年可实现4至5代的“迭代”能力,超过国内行业每年2至3代的平均水平。其中原创的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仅用1至2代便可完成目标品种的性状改良。

育种能力的跃进关键在于育种精准度和效率,杨凌中心双单倍体工厂化生产平台、高通量分子检测和生物育种性状快速整合等领先技术,使育种精准度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好,大幅缩短育种时间和流程。

近年来,为加快新品种开发和推出速度,中种集团不断完善其创新平台布局。在研发端,建成包括两大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北京创新中心、武汉科技中心、三亚南繁中心、水稻玉米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机构,构建了分工协作的种业现代共享技术研发体系。在选育端,依托杨凌技术中心集成化、工厂化育种平台能力的同时,布局各级测试验证网络,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育种“高速公路”。在扩繁推广端,联合多地政府打造区域现代供应链中心,并致力于良种良法结合,为发挥优良品种潜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良种技术攻关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讲话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近年来,中国中化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供良种支撑,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2023年,公司下属先正达集团中国共有130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稳居行业前列;9个品种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导品种;16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一系列创新成果凸显出强劲的科研育种实力。

今年2月,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中,先正达集团中国参与联合攻关的科研项目“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荣列其中。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未被有效利用,其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能,当前对植物耐盐碱的认识严重不足,阻碍了耐盐碱作物的培育。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资源,研究团队利用起源于非洲撒哈拉高盐碱地的高粱自然群体材料定位克隆到一个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AT1,该基因可显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上的产量。作为迄今为止我国作物高抗盐碱能力研究领域的重大国际性突破,该研究发现将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新基因、新种质和新途径。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在山东、宁夏、吉林等地开展相关品种的测试与筛选工作。

耐盐碱品种研究团队在山东、宁夏、吉林等地开展耐盐碱品种的测试与筛选工作

在经年累月的科技攻关和高效协作的创新体系保障下,“中国好种子”捷报频传:今年5月,由中种集团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川种优3607”荣获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2024年度“超级稻”品种称号;节水抗旱稻“旱两优8208”日前正式上市,米质与传统水稻持平,但节水可达50%,节肥达30%,甲烷排放减少9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早熟水稻品种“金超早”得到行业专家一致认可,对稳定双季稻播种面积、提高一季稻区再生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中种集团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川种优3607”荣获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2024年度“超级稻”品种称号

怀农心、耕天下,凝心智、创宏图。2024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向“五年见成效”跃进的提速换挡之年,中国中化将继续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优质科研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单产提升和大品种产出,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